• 2022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肾气丸通过上调水通道蛋白 1 改善腺嘌呤介导的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损伤

      2022(1).

      摘要 (204) HTML (0) PDF 4.83 M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中医认为,“肾主水”,肾气主司和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肾阳虚者肾的蒸腾气化、固摄、推动等功能受到障碍,影响津液的运化转输,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等症状。给予温肾药能很好的改善以上的症状。肾气丸(SQW)为临床上有效的温补肾阳的代表方,主治腰膝酸软、肾虚水肿、肾气不足等。临床上多用于慢性肾炎等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的患者。在CK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均会出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损伤的情况。而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在改善肾脏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AQP)是一种细胞跨膜蛋白,在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肾损伤后,AQP1介导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促进血管生成及血管的损伤修复,有利于肾功能恢复。本项目组在前期研究时发现,肾阳虚大鼠肾脏AQP1水平显著降低,而肾气丸能改善肾阳虚大鼠的一般症状体征,提高肾脏AQP1的表达。但肾气丸是否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从而改善肾脏的损伤仍有待研究。目的:观察肾气丸对腺嘌呤所致肾阳虚大鼠肾小管周毛细血管的作用及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肾气丸是否通过调控AQP1促人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从而改善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损伤的情况。为指导临床治疗肾虚证及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测量 SQW 对管周毛细血管损伤的影响。通过测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功能、炎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4)和肾脏AQP1(水通道蛋白1)水平、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评估SQW对管周毛细血管损伤的影响。结果:补充SQW可以减轻CKD的病理因素,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障碍和腺嘌呤引起的肾功能丧失。SQW 还显著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包括 MCP-1 和 VCAM-1 水平。同时,SQW 可以改善腺嘌呤诱导的肾脏毒性,并通过增加 AQP1 mRNA 和蛋白质水平减轻腺嘌呤引起的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损伤。在体外实验中,SQW含药血清增强了HMEC-1细胞的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并显著提高了AQP1蛋白水平。此外,AQP1 敲低有效抑制了 HMEC-1 细胞的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这种作用可以通过 SQW 含药血清逆转。结论:这些结果表明,SQW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来减轻腺嘌呤诱导的CKD模型大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损伤,AQP1可能是SQW治疗肾损伤的潜在靶点。

    • 三种小米(Fonio、Finger Millet和Pearl Millet)的多酚组分:其特征和生物学意义

      2022(1).

      摘要 (231) HTML (0) PDF 1.79 M (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谷物作为富含抗氧化剂的植物性食品,可以阻止人体内脂质和淀粉的分解,与糖尿病的治疗密切相关。目的:该研究旨在寻找具有理想的抗糖尿病和抗氧化功能特性的化学成分和健康促进成分的新植物来源。方法:收集尼日利亚三种当地的小米,即 fonio millet(Digitaria exilis)、finger millet (Eleusine coracana)和pearl millet (Pennisetum glaucum),采用DPPH、ABTS、H2O2等方法检测其抗氧化能力,并采用α-淀粉酶(α-amylase)、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和糖基化(glycosylation formation)抑制等检测方法检测这三种小米的抗糖尿病活性。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ible)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作为初步表征方法确认多酚类成分。在325–425nm范围内的吸收光谱可证实三种小米中都含有多酚类成分;且多数生物学研究显示,其活性具有量-效关系。结果:Fonio millet提取物的抗血红蛋白糖基化活性最高(29.469 ± 0.399%),优于对照acarbose (29.354 ± 1.607%)。浓度均为500 mg?mL-1时,fonio millet提取物具有最佳抗氧化活性(抑制率为?47.909 ± 3.472%),而pearl millet的抗氧化活性最低(抑制率为?44.910 ± 3.597%),但所有小米提取物对该测定的活性均优于对照(19.883 ± 2.485%)。Fonio millet提取物对α-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43.729 ± 0.410%和55.835 ± 2.198%,分别显著高于finger millet (39.002 ± 1.604%;43.971 ± 5.849%)和pearl millet (33.223 ± 2.708%;30.845 ± 2.841%)。结论:三类小米的多酚类提取成分均具有潜在疗效,有可能在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这些小米,尤其是 fonio和finger millet,具有作为功能性食品的潜力。

    • 用于COVID-19的草药、营养品和膳食补充剂(更新版)

      2022(1).

      摘要 (70) HTML (0) PDF 1.47 M (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COVID-19病毒在全球肆虐,对于COVID-19病毒所致疾病尚没有较好的特异治疗方法。科学家们正试图通过更精准的方法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草药有希望成为预防COVID-19病毒的有效途径。在COVID-19病毒大流行之际,有些阿育吠陀和传统中药诸如Tinospora cordifolia (Willd.) Miers、Withania somnifera (L.) Dunal、黄岑、姜黄等被证实是有效的。在2020年早期,COVID-19病毒爆发初期,中医药的使用率超过90%,除了草药治疗和营养药物外,维生素和氨基酸衍生物等膳食补充剂在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饮食可以帮助调节炎症,而营养品可以帮助预防病毒入侵。功能性氨基酸(例如精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牛磺酸和色氨酸)和谷胱甘肽,这些都是丰富的动物源性食物,对于增强人类和动物的免疫和保障健康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全面统计和评估最近用于COVID-19的草药有效性的数据,以及相关营养品的抗病毒活性。本研究成果将在开发膳食补充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补充剂将增强先天免疫力,并有助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SARS-Cov-2)。

    • 澳大利亚植物极性粗提取物的体外细胞毒特性

      2022(1).

      摘要 (70) HTML (0) PDF 2.47 M (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大量商品药—包括抗癌、抗病毒和抗糖尿病药物—都是从传统的植物源药材中开发出来。澳大利亚约有25000种植物种群能够适应一系列恶劣的环境,因此尚有大量的新型化合物仍在等待其药用特性方面的研究。目的:此项研究旨在开发一种筛选具有潜在细胞毒性的植物的系统方案。许多研究已经发现极性化合物,例如咖啡酸(caffeic acid)、香豆酸(coumar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槲皮素(quercetin), 花青素(anthocyanins)、橙皮苷(hesperidin)、山奈酚(kaempferol)、儿茶素(catechin)、鞣花酸(ellagic acid)以及皂甙(saponins),是具有治疗效果的生物活性成分。方法:首次测定了所选植物甲醇提取物的总酚含量(TPC)和抗氧化能力(FRAP)。植物极性提取物的TPC值和FRAP值之间存在明显的高度相关性。采用MTS分析评估癌细胞系的细胞活力。结果:浓度为250 微克/毫升的Pittosporum angustifolium Lodd提取物作用下无可见活细胞,效果与用作阳性对照(10微克/毫升)的顺铂(一种化疗药物)相当。在浓度为250微克/毫升的Murrya koenigii花和叶提取物中也观察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分别只有43.46%和63.88%的细胞存活率。相比之下,细胞在同样浓度的箭叶橙Citrus hystrix叶和Sygyzium australe雄蕊提取物中具有较高的细胞存活率(约82-93%)。Pittosporum angustifolium B提取物中的酚类成分显示出更大的峰强度和优势峰,初步确定为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t-阿魏酸(t-ferulic acid)和云香苷(rutin)。结论:与其他受试植物提取物相比,澳大利亚物种P.angustifolium提取物对HeLa和HT29细胞的细胞毒性最强。Pittosporum angustifolium提取物的HPLC图谱也显示了一系列有前景的治疗性酚类化合物。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从该物种中分离新化合物,并测试其生物活性。

    • 交泰丸挥发性成分在PCPA诱导的失眠大鼠中的抗失眠作用

      2022(1).

      摘要 (67) HTML (0) PDF 2.83 M (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交泰丸被广泛用于治疗失眠症。已发现交泰丸中的小檗碱具有潜在的抗失眠作用,而另一主要成分挥发油的抗失眠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化学分析、药理学研究和网络药理学方法,综合分析挥发油的抗失眠作用。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和网络药理学平台,阐明交泰丸治疗失眠的物质基础、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失眠大鼠不同脑区褪黑素(MT)与褪黑素受体1b (MTNR1B)的水平。结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交泰丸中的18种挥发油成分,其中6种为首次在交泰丸挥发油中发现的新成分。根据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Cinnamaldehyde,Behenic alcohol,Tetradecanal and Gleenol等可通过靶向MTNR1B促进睡眠。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交泰丸可提高失眠大鼠前额叶皮层和脑干中MTNR1B的水平,降低失眠大鼠脑干中MT的水平。结论:Cinnamaldehyde、Tetradecanal、Gleenol等挥发油成分可能通过靶向MTNR1B在交泰丸的抗失眠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