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 DOI: 2024200130
摘要:背景:膀胱癌是一种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6A(KDM6A)的频繁突变/缺失,这被认为是癌症进展和转移的关键事件。β-榄香烯已被证明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的转移和生长,但其对KDM6A缺失型膀胱癌细胞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β-榄香烯抑制KDM6A缺失型膀胱癌生长的潜在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划痕实验和CCK-8检测RT-4(KDM6A野生型)和 KU19-19(KDM6A 缺失型)细胞系的迁移能力和存活能力。通过细胞侵袭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β-榄香烯对KU19-19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并分别通过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转移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进行分子对接预测β-榄香烯的靶向作用,并在KDM6A敲低的RT-4细胞中证实了其作用。最后,在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中检测了β-榄香烯对膀胱癌的治疗作用。结果:该研究发现,KDM6A缺失增加了膀胱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其中KU19-19的迁移能力明显强于RT-4。进一步的研究表明,β-榄香烯有效的抑制KU19-19细胞的迁移,这可能是通过分子对接确定的靶点EZH2实现的。过表达KDM6A抑制了KU19-19细胞的转移,RT-4细胞中的敲低增强了细胞的迁移能力,而这种作用被β-榄香烯治疗后逆转。值得注意的是,体内实验表明,100 mg/kg的β-榄香烯可显著抑制KU19-19细胞的生长。结论:β-榄香烯具有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来抑制KDM6A缺失型膀胱癌生长的潜力,这可能使其成为KDM6A缺失型膀胱癌患者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2024(2). DOI: 2024200131
摘要:背景:中药在我国广泛应用,对多种疾病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中药涵盖范围广,不仅包括单一活性分子,如丹参酮、丹参酸和姜黄素,还包括一些复方制剂。在过去几十年里,研究人员致力于对中药成分开展结构及活性的研究。发现中药成分能够作用于多种疾病相关的不同靶标。这些靶标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重要因子。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可以抑制或促进由这些生长因子引起的生物活性反应。目的:该文综述了中药对生长因子的影响,旨在探讨中药在调节生长因子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为了综述中药对生长因子的影响,该文重点研究了中药的治疗用途和药理活性,并使用多个关键词全面检索了几个科学数据库。严格遵循纳入和排除标准,以获取最相关的文章。结果:该综述筛选出289篇文献,其中93篇深入分析了中药与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中药靶向生长因子对炎症,肿瘤生长,肝纤维化等疾病的影响。此外,还讨论了中药与生长因子相结合的外用敷料,能够提高生长因子在临床使用时的活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各种中药提取物(包括各类多糖和中药复方)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在治疗一系列疾病时,通过调节生长因子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治疗炎症及其他相关疾病上具有潜力。
2024(2). DOI: 2024200132
摘要:背景:Jaundea pinnata(JP)是一种原产于北非、东非、尼日利亚南部和几内亚的植物,JP传统作为抗风湿、抗炎、抗菌和抗糖尿病的草药,因此是现代抗糖尿病药物的潜在来源。目的:该研究旨在评估JP叶甲醇提取物在小鼠和大鼠体内的毒理学特征和抗糖尿病潜在活性。方法:采用标准程序对JP叶进行了初步的植物化学筛选。采用修订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评估植物提取物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在正常大鼠和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中进行为期28天的抗糖尿病测试,分别使用100 mg/kg、200 mg/kg和400 mg/kg剂量的药物,并使用10 mg/kg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和蒸馏水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对相关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分析进行评估。结果:根据对JP叶提取物的初步植物化学分析,发现JP含有黄酮、生物碱、单宁、萜类、脱氧糖和蒽醌类化合物。该提取物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超过2000 mg/kg。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体内第14、21和28天,该提取物显示出剂量依赖性的抗糖尿病作用;但在第28天,400 mg/kg的提取物活性仅能与格列本脲(10 mg/kg)药效相当。在250 mg/kg、500 mg/kg和1500 mg/kg的剂量下,提取物对肝脏和肾脏均无毒性,但对血液学指标有显著影响。结论:研究发现,JP具有抗高血糖活性,并且在正常剂量(< 2000 mg/kg)下相对安全。
2024(2). DOI: 2024200133
摘要: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消渴症(糖尿病在中国的古称)需要严格的饮食管理,饮食管理结合运动干预可能对2型糖尿病有效,但证据有限;目的: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中医学指导下的饮食管理结合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T2DM)的影响;方法:30例T2DM患者被分配接受饮食管理(每天105?126 kJ (25?30 kcal)·kg?1 (标准体重))结合运动(每周两次,强度为4?5 MET(代谢当量)的中等强度有氧阻力训练)干预,持续3个月。主要结局是从基线到第3个月血红蛋白A1c(HbA1c)的变化。次要结局包括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变化;结果:在30名参与者(平均年龄62.4 ±8.7岁)中,有25人完成了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基线时,平均HbA1c为8.3±1.9%。在第3个月,饮食管理结合运动干预显著降低了平均HbA1c(6.9%±1.5%),平均差异为1.4±1.5% (P <0.0001)。与基线相比,FBG变化1.4±2.7 mmol/L (P = 0.0189), TC变化0.6±0.7 mmol/L (P = 0.0004), LDL变化0.2±0.4 mmol/L (P = 0.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所有不良事件均为轻度。结论:中等强度(4 MET ? 5 MET)有氧阻力训练联合个体化营养治疗3个月可使T2DM患者的HBA1c降低约1.4%。提供这种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实现改善,对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和健康有潜在的长期益处。由于试点研究样本量较小,该干预措施是否与试点研究结果相匹配,还需进一步研究。
2024(2). DOI: 2024200134
摘要:背景:环孢素A(Cs-A)是一种用于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药物,其药物毒性的发生与病理相关的信号通路激活有关。同时,银杏叶补剂(GBS)作为一种增强型抗氧化植物药产品,被广泛用于治疗神经和血管功能障碍。目的:探讨GBS改善Cs-A诱导的Wistar大鼠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20只Wistar大鼠(n = 5),分组给药如下:1组给予蒸馏水(10 mL/kg),2组给予Cs-A(25 mg/kg),3组给予GBS(50 mg/kg),4组给予Cs-A(25 mg/kg)和GBS(50 mg/kg),腹腔注射14天后,动物安乐死,收集心脏组织进行生化分析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采集外周血进行生化分析。结果:该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BS降低了Cs-A诱导的血清中AST、ALT、ALP、LDH和GGT水平的升高。此外,GBS还降低了氧化应激标志物如MDA、NO,以及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促炎细胞因子(IL-6和TNF-α)和心脏脏器指数。GBS 可逆转Cs-A诱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抗氧化因子(GSH、SOD、CAT)、Na-K ATP酶活性降低和抗凋亡因子Bcl-2水平的下降。此外,GBS治疗显著改善了ERK1/2、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和心室厚度。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GBS通过激活mTOR/ERK1/2信号通路来改善CS-A诱导的心脏毒性。
2024(2). DOI: 2024200135
摘要:背景:由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大流行自开始以来,为建立对新冠肺炎感染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手段,已开展了数项临床试验。然而,其中的多种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中未能取得显著疗效。在调查中发现,精油因其对防治疾病具有诸多益处和潜在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由于精油化合物的分子微小、亲脂性强、起效迅速,非致毒量的精油也具有杀毒效果。此外,精油的肺呼气、向下呼吸和深肺转运特性增加了它们的潜在药用价值。精油作为补充剂或预防药物,还具有低首过代谢率、组成简单和容易获得的特点,这进一步影响了其受欢迎程度。目的:该综述旨在汇总并分析挥发油治疗新冠肺炎的潜在疗效。方法:根据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指南,使用相关关键词在PubMed、Scifinder和Scopus数据库中搜索截至2024年1月以英语发表的研究,非英语语言文章、摘要、会议论文、书籍章节和评论被排除,共计108篇可能相关的文章被纳入全文审查。结果:该文重点考察了精油抗病毒复制的可能机制,并尝试根据世界各地采用这一概念所进行的不同研究总结出作者的观点。结论:各种精油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中具有极大的辅助治疗潜力。
2024(2). DOI: 2024200136
摘要:背景: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是PMS的常见证型,其发生率高,症状较重,病程较长。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预测模型辅助诊断。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阴虚型PMS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开发阴虚型PMS临床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8月期间就诊的PMS患者,并按时间先后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在训练组中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阴虚型PMS的独立预测因子,绘制列线图,并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分别进行内、外部验证,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拟合优度和临床适应性。结果:潮热汗出(发作次数≥10次/天),心悸,情绪波动和性生活异常是阴虚型PMS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5)。基于此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训练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 OC)为0.989(95%CI:0.980-0.998);验证组AUR OC为0.971(95%CI:0.940-0.999)。表明该模型预测性能较好。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拟合优度,训练组P =0.596,验证组P =0.883,均达到P >0.05,表明拟合良好。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和临床影响曲线(clinical impact curve,CIC)表明有较好的临床适应性。结论: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阴虚型PMS的发生,有助于临床医生尽早识别此类患者。
2024(2). DOI: 2024200137
摘要:背景:针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脑机制研究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然而,尚未有对针刺治疗CNS疾病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的研究。目的:该研究旨在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当前的临床应用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理论框架。该研究总结了近20年来基于fMRI研究针刺治疗CNS疾病的现状、热点和全球趋势。方法:使用VOSviewer 1.6.18和CiteSpace 6.1.R6软件对出版物进行分析。所有出版物均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索引获得。纳入分析的文献类型仅限于原创论文和综述论文,出版时间为2003年10月24日至2023年10月24日,且用英语书写。结果:fMRI具有无创、空间分辨率高、信号直接来自于脑部神经活动等优点。与其他三种脑成像技术相比,近20年来基于fMRI针刺治疗CNS疾病的文章最多,且增长迅速。截至2023年10月24日,共发现227篇关于针刺治疗CNS疾病fMRI研究的文献。该领域每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成为该领域的主要贡献者。在针刺治疗CNS疾病的 fMRI 研究中,最高频的五个关键词分别是“针刺”、“fMRI”、“电针”、“功能连接”和“刺激”。研究前沿包括“无先兆偏头痛”、“缺血性中风”、“预防”和“随机对照试验”等主题。结论:针刺治疗CNS疾病的fMRI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未来的研究中,该领域的论文数量有望迅速增加,并将重点关注无先兆偏头痛、缺血性中风和随机对照试验。针刺治疗CNS疾病的fMRI研究连接了多个脑区,特别关注默认模式网络。此外,加强各国不同学术团体之间的合作也势在必行。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59-2021 浙江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