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主编:陈忠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百川街260号 1A901-904

    邮编:310053

    电话:0571-86613504

    邮箱:ccmp2020@163.com

    国际刊号:2097-3829

    CN: 33-1427/R2

      • 当前目录
      • 网络预初版
        显示方式:
        • Ficus aurea L.叶提取物的毒性和植物活性成分:尼日利亚东南部的一种传统药用植物

          Okezie Emmanuel

          2024(4), DOI: 2024200158

          摘要:

          背景:《非洲草药药典》中记载了药用植物治疗多种疾病的独特功效。在尼日利亚东南部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民间医学中,Ficus aurea L.(桑科)的叶常用于治疗疟疾、皮炎、循环系统和肠道寄生虫相关的健康问题。目的:该研究旨在探索Ficus aurea叶乙醇提取物(以下简称ELEFA)的植物化学成分和潜在毒性,研究对象为两种性别的 albino大鼠。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Ficus aurea 的化学成分。急性毒性研究中,大鼠单次口服剂量最高为5000 mg/kg ELEFA。亚急性毒性研究中,随机分配大鼠至单独的笼子,避免交配。雄性(A2-A4组)和雌性(B2-B4组)连续28天服用不同剂量的ELEFA(250 mg/kg、500 mg/kg、750 mg/kg),而雄性对照A1和雌性对照B1则服用0.5 mg/kg的蒸馏水。采用标准分析程序评估大鼠生化和血液学特征,以及肝肾组织病理学。结果:GC-MS鉴定了13种化合物,其中六种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已知,包括伽马十二内酯、正十六烷酸、硬脂酸甲酯、9,12-十八碳二烯酸、油酸和十八烷酸。在急性毒性方面,口服ELEFA后24小时内无死亡记录。值得注意的是,服用ELEFA后,血液和肾脏生物标志物未发生显著变化。然而,ELEFA给药各组中检测到血清天门冬氨酸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表明潜在的肝毒性。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标志物减少和抗氧化剂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升高,这表明ELEFA对氧化应激产生了微弱影响。结论:该研究强调使用高剂量ELEFA应持谨慎态度,尤其是500 mg/kg和750 mg/kg剂量,肝组织病理学提示具有潜在肝毒性。因此,该研究建议应使用较低剂量的ELEFA进行治疗,以减轻潜在的不良反应。

        •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痛风(SCM73–2024)

          温成平

          2024(4), DOI: 2024200159

          摘要:

          背景:痛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代谢性风湿病,其患病率和致残率在世界范围内相对较高。目前,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对痛风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建议。中医在全球的影响日益增加,采用中医预防和治疗的策略引起了关注。目前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痛风指南从疾病结合证候的角度提供了建议,但缺乏针对不同阶段的具体中医预防和治疗方案。方法:该指南在充分考虑中医痛风临床实践、收集和评价中医痛风疗效证据、咨询国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医辨证论治痛风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和推荐意见,希望为全世界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提供参考。结果:该指南明确了痛风的术语和定义、证候诊断、中医治疗等。结论:该指南是基于现有研究证据和具体方法的一种陈述性文件,而不是医疗行为的标准或规范,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参考本指南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Slc7a11/xCT相关铁积累在针刺干预6-OHDA诱导帕金森病大鼠中的作用

          丛文杰

          2024(4), DOI: 2024200160

          摘要:

          背景:帕金森病(PD)以多巴胺能神经元铁死亡为特征,针刺在其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减少铁的积累。然而,针刺通过抑制铁死亡治疗PD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针刺减轻6-OHDA诱导的PD大鼠铁死亡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针刺组和PD模型组,采用6-OHDA诱导PD模型。分别采用旋转实验和悬挂实验检测大鼠的运动功能。采用免疫组化和铁染色分析大鼠神经损伤及针刺对黑质(SN)铁积累的影响。对大鼠SN进行RNA-seq用于分析铁死亡相关基因。鉴定针刺治疗产生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将其用于GO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了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对转录组进行了选择性剪接(AS)分析。Western blot检测Slc7a11/xCT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旋转实验和悬挂实验均表明针刺对PD大鼠肢体功能有积极作用,并且针刺可以增加PD大鼠体重。Perl 's铁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发现6-OHDA诱导的PD大鼠SN内存在铁积累和神经损伤,针刺治疗可减轻铁积累和神经损伤。针刺治疗可引起PD大鼠SN中1088个基因的差异表达。GO和KEGG富集表明,这些DEGs主要与多个关键的生物过程(BP)、细胞成分(CC)和分子功能(MF)相关。包括胶原纤维组织、细胞外基质组织、胶原三聚体、细胞外基质组分、趋化因子受体结合和运货受体活性等。此外,发现DEGs参与补体和凝血等途径。DEGs的PPI网络提示Slc7a11在针刺治疗PD大鼠中具有关键作用,针刺组大鼠SN中Slc7a11/xCT蛋白水平较PD模型组大鼠升高(P =0.045),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结论:针刺可通过Slc7a11/xCT作为6-OHDA诱导PD模型的靶点之一,预防铁死亡,有望用于PD治疗。

        • 基于离体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采收自尼泊尔西部的Kadipatta(Murraya koenigii)的酶抑制活性

          Bishnu Prasad Pandey

          2024(4), DOI: 2024200161

          摘要:

          背景:Murraya koenigii (L.) Spreng(芸香科)是一种常绿灌木,分布于尼泊尔亚热带至低温带气候区,用作烹饪时的香料,且自古被用于治疗有毒动物的咬伤、痢疾、皮肤病、呕吐、腹泻和炎症。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采集自尼泊尔西部的Murraya koenigii叶片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潜在酶抑制活性。方法:测定Murraya koenigii叶的乙酸乙酯、甲醇和水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分析其对α-淀粉酶、脂肪酶、弹性蛋白酶、酪氨酸酶和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此外,采用高分辨质谱鉴定黄酮类成分的分子结构,并对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M. koenigii叶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2, 2' -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和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具有显著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在所分析的酶中,Murraya koenigii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丁酰胆碱酯酶(BChE)具有最强的酶抑制活力,只有其水提取物能抑制酪氨酸酶。HPLC-ESI-QTOF-MS分析显示Murraya koenigii中存在芦丁(Rutin)、槲皮素(Quercetin)、阿魏酸(Ferulic acid)、金丝桃苷(Hyperoside)、山奈酮-7-O-葡糖苷(Kaempferol-7-O-glucoside)和桑黄素(Morin)。计算机模拟对接分析显示,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分子具有较强的结合能,特别是芦丁与BChE之间具有最强的结合能。结论:M. koenigii 的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中富含黄酮类和酚类成分,且对诸如BChE等神经降解酶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将其作为药物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建议分离M. koenigii 的代谢产物并对这些代谢产物的药理活性进行深入研究。

        • Omega-3 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及其在治疗镰状细胞病并发症中的作用

          Adekunle Babajide Rowaiye

          2024(4), DOI: 2024200162

          摘要:

          背景:镰状细胞病(SCD)是一个全球性重大健康负担,以炎症和氧化应激为特征,导致复杂的病理生理学和重大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表明,Omega-3 能够缓解 SCD,并且传统草药苏子、沙棘和苋菜等中均富含Omega-3。目的:该研究旨在凸显 Omega-3 脂肪酸补剂作为SCD治疗干预措施的潜力。方法:我们广泛搜索 PubMed、MEDLINE 和 Google Scholar 等数据库,对探讨 Omega-3 脂肪酸对 SCD 中炎症和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的相关论文进行汇集。搜索中使用了“氧化应激”、“炎症”等关键词。Omega-3 脂肪酸,尤其是 EPA 和 DHA,展示出抗炎和抗氧化性质,有望减轻这些病理过程。结果:临床研究表明,Omega-3 补充剂能减少疼痛发作、住院次数以及氧化应激标志物的数量,显示出其治疗效果。结论:为确定最佳用药剂量、持续时间和对特定人群的考虑因素,还需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疗效比较研究和长期安全性评估对指导临床实践至关重要。将 Omega-3 补充剂与其他治疗方式整合到综合治疗方案中可能会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法。总之,对Omega-3 脂肪酸补充剂的持续研究有望优化治疗策略,改善罹患SCD 个体的预后。

        • 楼氏温通法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158例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

          赵虹

          2024(4), DOI: 2024200163

          摘要:

          背景:哺乳期乳腺炎为哺乳期妇女常见的乳腺疾病,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伴疼痛和全身症状。该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哺乳期妇女的身心健康,乃至影响婴儿的母乳喂养。目的:该研究拟评价楼氏温通法综合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症状的影响。方法:研究共纳入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哺乳期乳腺炎的 158 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法采用以“温通治痈”理念为指导的中药方剂口服,脓肿形成的患者进行穿刺抽脓,存在乳汁淤积的患者辅助以通乳。根据改良楼氏乳痈疗效评价量化积分表中7个指标采集患者临床症状,对治疗前后各症状改善情况、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总症状评价积分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症状的严重程度(皮肤红肿、乳房疼痛、肿块数量、肿块大小、乳腺脓肿和体温)在3个时间点的总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 < 0.01)。在不同时间点对这些症状的评估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症状都得到了有效缓解。同时,按照疗效指数判定疗效,分析楼氏温通法综合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结果显示楼氏温通法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疗效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楼氏温通法综合治疗哺乳期乳腺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有利于尽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